第八卷 兴衰有凭、国运无常--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(1)-《超值金版-中国历史1000问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公元610年,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,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,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。

    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,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。

    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,连接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河流,全长2000多千米,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。

    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。

    但是,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,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,既方便了从南方漕运粮食,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。

    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、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为什么历史上说隋炀帝“靡有定居”?

    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巡游无度,曾经三下江都(今扬州)。

    公元615年,因在江都的旧船被杨玄感兵变时烧毁,杨广下令在江都再造几千艘船,而且要比旧船更大更漂亮,以便他第三次巡游江都。

    公元616年,龙舟制成。

    当时隋王朝岌岌可危。

    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,当场被杖杀;行前,奉信郎崔民象上表谏阻,被杀;队伍刚到汜水,奉信郎王爱仁上表请还长安,被杀。

    于是,朝臣再也无人敢说反对的话了。

    杨广到了江都,接见地方官,献礼多的就升官,献礼少的就罢免。

    地方官于是竞相贡献,尽量搜刮,甚至预收第二年的租调。

    百姓穷困,连树皮草叶都吃光了,逼得人吃人。

    史称杨广“靡有定居”,在位12年,居京不足1年,而到处巡游却有11年。

    杨广曾北出长城,西巡张掖,南游江都。

    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,人民忍无可忍,于是纷纷起义,杨广第三次的江都之游,便成了他的死亡之旅。

    杨玄感是怎样跟李密交上朋友的?

    李密,字玄邃,隋末京兆长安人。

    李密年少的时候,曾被派在杨广的宫廷里当侍卫。

    李密生性活泼好动,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。

    杨广发现后,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,就免了他的差使。

    李密回家以后,发愤读书,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。

    有一回,李密骑了一头牛,出门看望朋友。

    在路上,他把《汉书》挂在牛角上,抓紧时间看书。

    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,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,暗暗奇怪。

    杨素在车上招呼说:“那个书生,怎么这么用功啊?”

    李密回过头来一看,认出是宰相杨素,慌忙跳下牛背,向杨素作了一个揖,报了自己的姓名,并回答说:“我在读项羽的传记。”

    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,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。

    回家以后,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:“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、才能,比你们几个兄弟都强得多。

    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,可以找他商量。”

    从此,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。

    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果如何?

    公元611年,杨广命令在东莱(在今山东)海口造船三百艘,官吏督役严急,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;五月,命令河南、淮南、江南造戎车五万辆,装载衣甲帐幕,由兵士自己牵挽,送往高阳;七月,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,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,船舶连接达千余里。

    运输兵民交错往还,昼夜不绝,死的就抛在路旁,臭秽满路。

    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(今辽宁锦州)、怀远(今辽宁辽阳西北)两镇,车牛都一去不返。

    又发鹿车(即独轮车)夫六十余万,每两人推米三石,路途遥远,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,车夫到镇无米可交,只好逃亡。

    公元612年,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。

    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,向平壤出发,全军共1133300人,号称200万,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。

    二月初九,第一军出发,以后每日发一军,前后相距40里,连营渐进,实际上经过40日,才出发完毕。

    各军首尾衔接,鼓角相闻,旌旗相望,长960里。

    御营分六军,最后出发,长80里。

    《隋书》说“近古出师之盛,未之有也”。

    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的愿望来部署战争,严令诸将:凡军事进止,都要奏报等待命令,不得专擅。

    又令诸将:高丽如请降,必须抚慰,不得纵兵进攻。

    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(今辽宁辽阳市),守城军每遇危急,就声称要投降。

    隋军不得不停攻,驰奏请旨,等到请旨回来,守军补充完备,又坚实拒战。

    如此再三,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,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。

    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,被高丽守军击败。

    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,攻至平壤附近,又被高丽军击败。

    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,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,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,除卫文升一军不败,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,只有2700人。

    杨广大怒,率残余军回洛阳。

    第一次征高丽失败。

    公元613年,杨广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涿郡;四月,杨广再渡辽水,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,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;六月,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,杨广有后顾之忧,只好退兵。

    同时,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

    第二次征高丽失败,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,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。

    同年八月,杨玄感败亡。

    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,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。

    杨广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,于公元614年发动了第三次东征;三月,杨广又到涿郡,七月到达怀远镇。

    高丽虽两败隋军,却因连年战争,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,所以立即遣使请和,并交送隋的叛将斛斯政。

    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,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,不能如期到达,有的根本没有来,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,以致兵员不足,实是凑合成军。

    杨广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,只好因高丽请和,乘势收兵。

    翟让在什么地方起义抗隋?

    翟让,河南东郡韦城人,曾任隋朝东郡法曹(类似于派出所所长),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,关在牢里等候执行。

    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,是个侠客,认为以翟让的才能,会成就一番事业,死于牢狱实在可惜,于是晚上偷偷放了翟让叫他逃走。

    翟让也很有义气,不肯走,说如果自己走了,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。

    黄君汉大怒,说道:“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,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,在这乱世里能救百姓之命,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,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!”

    于是,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。

    在单雄信、徐世勣(后来被李渊赐姓李,改名为李世勣,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)的辅佐下,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。

    由于瓦岗地近运河,是舟商漕运的要道,翟让等据此夺取运河上公私船只的货物,所以军资充足,来归附的民众有万余之众,成为河南、山东一带义军中最强的一支。

    此时,因参加杨玄感起事而亡命雍丘一带的李密投奔瓦岗,为翟让出谋划策。

    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,先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来归附,然后攻下荥阳的金堤关和附近一些小县城,一时瓦岗军声威大振。

    隋末起义军哪位首领出身最贫苦?

    在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当中,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,甚至无以为生,好友辅公袥偷了一只羊给他,事情泄露后,被官府追捕,两人便一起造起反来,当时杜伏威才16岁。

    公元613年,在王薄起义影响下,杜伏威与辅公袥上长白山参加了左君行部起义军。

    后义军被隋军围剿,杜伏威率部突围,转战淮南,先后击败隋将宋颢,合并苗海潮、赵破阵等部起义军。

    公元615年,在长白山坚持斗争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子通部也转战淮南,与杜伏威汇合。

    从此,杜伏威部声威大震,成为江淮间起义军主力。

    之后,杜伏威又与另一支义军左才相相互配合,几万人马在江淮间频频出击,对隋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,迫使杨广带领大军“御驾亲征”。

    公元617年,杨广又派右御卫将军陈棱带精锐部队8000人进攻起义军。

    但陈棱慑于杜伏威军的威力,不敢正面进攻。

    杜伏威为了激怒陈棱,派人送他一套妇女衣服并致书称他“陈姥”。

    陈棱恼羞成怒,倾巢而出。

    杜伏威身先士卒,率起义军奋力冲杀,他诱敌出战,奋战在前,被敌射中前额,大怒:“不杀你,我绝不拔出此箭!”

    于是额头上插着箭杀入隋军,抓住射将,先让他拔去箭,然后杀了他,携其首级在隋军前示众。

    隋军大败,杜伏威乘胜进击,连下高邮(今江苏高邮)、历阳(在今安徽)数城,势力更加壮大。

    在河间称长乐王的隋末起义领袖是谁?

    窦建德为隋末清河漳南(今山东武城东北)人,出身农民,因帮孙安祖反官府,全家遭杀害。

    公元611年,窦建德率二百人投奔高士达义军,与高士达共同起义。

    后高士达与另一河北义军首领张金称被隋军杀害后,窦建德成为河北义军的领袖,有部众十多万人,转战于河北中部。

    公元617年初,窦建德在河间称长乐王,年号丁丑,攻占信都、清河等郡。

    杨广命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三万驰援洛阳,欲击瓦岗军。

    薛部行至河间,遭窦建德义军埋伏,窦建德又亲率精锐袭击隋营,隋军大乱,自相践踏,损兵折将三万人,从此改变了河北地区官军与义军的力量对比。

    义军声势大振,而官军主力被消灭。

    这一次战役有力支援了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进攻。

    同年,窦建德改称夏王,建权“夏国”,设置百官,控制了整个河北。

    他劝课农桑,发展生产,自己布衣素食,深为河北人民爱戴。

    南柯一梦是怎么一回事?

    隋末唐初时,有个叫淳于棼的人,他家的院子中有一棵根深叶茂、充满生机的大槐树。

    一天,淳于棼来到大槐树下纳凉。

    夜色渐深,他在树下沉沉睡去。

    恍惚中,淳于棼来到了一个叫大槐安国的国家。

    此时正值大槐安国京城会试,淳于棼立即报名入场。

    三场考试结束,淳于棼很轻松地得了第一名。

    接下来是殿试,大槐安国皇帝见淳于棼一表人才,就亲笔点他为状元,并对他说:“朕看你是个栋梁之材,想把公主许配给你为妻,你要好好效忠国家。”

    一举中状元,又成了驸马,淳于棼好不得意。

    这事在大槐安国一时成为美谈。

    春风得意的淳于棼,与公主相亲相爱,生活十分美满。

    这一天,大槐安国皇帝将淳于棼召上金殿,随即下诏派他到南柯郡任太守。

    淳于棼到任后,忠于职守,经常巡视各县。

    他克己奉公,法度严明,使得属下的官员也都一心为公,没有一个敢胡作非为。

    淳于棼由于治理有方,深受百姓的拥戴。

    后来,敌国侵犯大槐安国,皇帝派出几员大将、数十万人马迎敌,但都屡战屡败、损兵折将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京城,皇帝大为震惊,急忙上朝召来文臣武将商议退敌大计。

    这时,宰相向皇帝推荐淳于棼。
    第(2/3)页